尋找龍尾的社區
誠言,相比起「守護龍尾大聯盟」其他成員,包括各個環團、大專朋友等,我在龍尾運動中付出的簡直是小毛見大毛,不值一提。但,我是切切實實的當區居民啊,在我身處的社區發生這些荒謬絕倫的事,我也不去參與的話,枉為規劃師吧。尤其是,事件發展至今,給外界的印象都是堅決反對興建龍尾人工沙灘的都是一班熱心保育人仕、區外熱心市民,但當區居民的聲音總是出不到。為件事好為自己增加對社區的了解也好,我一直都很想知道居民和在這裏做生意的人到底對事件有什麼想法。
上星期六跟土盟幾位義工入龍尾附近幾條村派傳單,入信箱,這是我們之前一直沒有做的事。然後這幾天,不時有幾個電話打來。當然,很高興的,有來電的跟我談了很久,「我們這帶的非原居民都反對的」,聽著聽著,都知多了這幾條村的勢力分佈狀態。其實我知道的,這幾條村的現有居民九成都是外來搬入的,外來的大都是因為喜歡寧靜鄉郊生活才搬進來,那會想要附近大搞旅遊點,要假日出入都水洩不通呢?從我較熟的幾位街坊口中也聽到,各自所認識的朋友及鄰居大都反對,認為建人工沙灘沒有必要,知道這都只是為配合地產發展的。當然我不能斷言這九成的非原居民全都反對,無做過全民普查我總無法判斷支持/反對/無意見者的比例。但肯定的是,大家都被區議會代表了。
但說真的,想他們肯站出來表達自己的聲音,有好些都會猶豫。我理解的,恐懼的產生從來不是恐懼者的錯,我不會怪他們。各人有各人的思量,我也有自己的考慮和怯懦吧。這一帶的鄉紳勢力都不算惡,但人總不希望自己曝光了被點相,或與什麼人交惡。有的來電跟我談了好幾十分鐘,說怎樣怎樣十分支持我們,但卻連姓氏也不願透露。有些則是抱著敗筆主義,感到就算自己出了聲也無補於事,心知一切都由政府決定了。
記得讀書時,經常想找一些關於 rural planning / rural politics 的外國參考書,但其實是多餘的,因為香港的 rural politics (鄉郊政治)處境是獨一無二的。這裏發生的,不是什麼「保育vs發展」或「城vs鄉」的簡單二分法,而是:錢、利益、地產、權勢、網絡關係 vs 無權弱者的一種極度嚴重「大 - 蝦 - 細」 的局面,而無權弱者即包括:大部分非屬於前者群組的居民(主要是非原居民、非與地產有瓜葛的人)、在地工作者/商店經營者,以及一切無法發聲的自然生態、生物、一花一草一水一土,再進一步說,更包括理性、公義和良知。香港是法治社會,有制度嘛,幹麼扯到這麼遠?隨便找個居於村屋的朋友問問也知道吧,村外有村外的制度,村內有村內的規矩,有多不合於理就各村不同。汀角路這一帶鄉村的問題的確不算誇張,但簡簡單單的總會有霸官地當停車場收租、收路權費等這些自訂規矩的做法。那些興建新丁屋的城規告示/民政告示,這頭政府人員豎牌、那頭就有人把牌抽走的事,根本條條村都有。還有更多的,要幾黑有幾黑。但在對不妥的事發聲之前,你也需要作出周詳判算,包括對你自己以及家人日後生活可能會面對的種種都要想清想楚,不然就請吞聲忍氣。這些事都足以教人難以處理,更枉論要談到什麼鄉郊保育、丁屋政策、原居民/非原居民身份重構等層面的議題了。香港的鄉郊問題,從來都是源自一班力求圖利的人在欺負一些只想過安份守己、過簡單生活的人(及自然生態)。
另外,星期日早上,「汀角路民生關注組」發起了反對國際創價學會興建骨灰龕的行動,在創價學會門外集會抗議,有數十人參與。有趣的是,他們其中一個反對論點是會為汀角路帶來交通擠塞。對這班村民來說,同樣的論點置於龍尾灘事件就不適用,但用來反對骨灰龕就理據充份。說到底,還是埋不埋堆的問題,創價學會不是自己友,所有理由都可以是反對理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