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特約記者探祕老撾“三不管”區域
《明鏡月刊》特約記者朱諾
長途大巴開出老撾首都萬象,駛進茫茫的黑暗之中。
即使看不見道路兩邊的景象,從車身劇烈的顛簸和搖擺程度也可以想像,盤山道的路面狀況很差,路上有無數的急轉彎。事先從一些旅行攻略上得知,從萬象到豐沙灣這300多公里路程,基本沒有100米的直路,全是之字型盤山道,難怪說要走上13個小時。
我們乘坐的這輛長途汽車不是旅遊車,坐得滿滿的車廂內大多是拖著大包小箱的老撾當地人,只有四五位外國遊客,其中一位是隻身旅行的瑞士女孩。開車前,我看到她面對三隻巨大的旅行袋和一輛山地車正茫然無助地四下張望,便幫她把旅行袋舉到車頂上。她說,她要去豐沙灣一帶山地騎游,那是她環遊世界旅行的一個特別項目。
豐沙灣,英文叫Phonsawan,是老撾川壙省的省會,但你若請教當地人,他們的發音其實更接近於"篷沙灣",最初將這個地名譯成中文的,多少有點想當然,不過一旦傳開,也就成固定稱謂了。
豐沙灣雖然是個新建的城市,卻因其境內有著東南亞最神秘的古跡而聞名。川壙高原位於老撾東北與越南的接壤處,由於地理的原因,歷史上一直是塊"三不管"區域,曾在很長時間內獨立於中老越三國的管轄之外,成為少數民族(普安族和苗族)躲避戰亂、散兵土匪嘯聚山林的極佳所在。
大概是由於交通不便,或者出於一些安全上的考量,很多去老撾旅行的遊人將自己的目的地限定在琅勃拉邦到萬榮、萬像一線,而跳過了豐沙灣這一站。而當我偶然讀到了豐沙灣和川壙的歷史之後,這裡便成為我老撾之行絕不會錯過的不二之選。
窗外的夜色漆黑一片,不時有樹影劃過車窗。橫豎也睡不著,我在心裡勾勒著曾經行走在這條道路上的各色人等。! 當年從中國南方逃出的普安人是否到過這裡?暹羅的大軍曾否從這裡經過、一直把疆域向東推進到大越的邊境?受過CIA訓練的老撾苗人是不是在這裡與敵人展開過激戰?他們又是否通過這裡、逃亡去了湄公河西岸的泰國?
不知是我們這趟車比較幸運,還是夜間行車比白天更順暢,汽車只用了10個小時就到了豐沙灣。清晨6點半,太陽剛剛升上川壙高原,寒氣尚未及散去,我已經為這個意為"天堂之丘"的地方興奮不已了。
(一)"查爾平原"
來到豐沙灣,人們最想看的莫過於著名的"石缸平原"了。
石缸平原散布著上千隻來歷不明石缸群。
其實,這裡既不是高原,也不是平原。豐沙灣所在的川壙地區海拔只有一、兩千米,雖然比起位於湄公河谷的萬象和琅勃拉邦要高出許多,但與我心目中的"高原"還是有很大差距,充其量不過是一塊高地嘛。而所謂的"石缸平原",也遠不夠平坦,不過是無數丘陵一樣的小山包之間、點綴的一片片相對平緩的荒地。
正是在這一片荒山野嶺之中,散放著上千隻來歷不明的巨大石缸。這些石缸並非排列在一起,而是在方圓幾公里的範圍內,形成了90多個石缸群,最多的一群裡有300多個,最少的只有一個。這些石缸大小不一,高的有兩米多,矮的則不到一米,或立或倒,或完整或缺損;極少數帶著石質的蓋子,大多數是空心的;有的大半截已埋入地下,有的缸裡生長出雜草,還有一棵樹從一隻石缸底部破缸而出,粗壯的樹幹撐破了缸壁,鬱鬱蔥蔥的枝幹向著天空揚長而去。
石缸平原又叫"查爾平原"。"查爾"是法語"jarre" 的音譯,意為"缸、罐、甕"。法國人首先給這個平原命了名。
整整80年前的1932年,當越南、老撾和柬埔寨還同屬於法屬印度支那的時期,法國人曾打算修築一條連接河內和琅勃拉邦的公路。儘管這條公路沒能最終完成通車,但是,當它修到川壙地區的時候,66歲的法國女考古學家麥德琳·寇拉妮(Madeleine Colani)博士,在這片荒野中發現了這些神秘的石缸群!
麥德琳·寇拉妮1866年出生於法德邊境的斯特拉斯堡,就是都德小說《最後一課》中小佛朗士的學校所在城市。她在1899年作為一位自然歷史教師到河內教書,並進行地質學研究。1920—1927年寇拉妮在河內參加了"印度支那地質局",! 憑自己愛好對河內周邊、特別是北越山地的人文地理進行考察研究。1929年,寇拉妮加入研究遠東人文地理的"法國遠東協會"(該協會現在仍存在,在遠東各個國家設辦事處,包括北京),後沿著修建中的公路開始她的發現之旅,一直走到Ban Ang(寇拉妮時代對此地的稱呼),發現了遍佈石缸的荒原,隨之對這裡進行了詳細的勘測和考察。這位先驅將自己的發現和研究寫成600頁的論文發表,使石缸平原從此真正聞名於世。
雖然我們一路盤山而上的顛簸旅途足可謂辛苦,但我還是無法想像,80年前寇拉妮的探索之旅該是怎樣地艱辛!"我們僱用的幾個民工一個接一個地開了小差,甚至都沒要工錢。5月,第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我妹妹Eleonore、我們的老撾翻譯和剩下的幾個民工接二連三地病倒了……" 寇拉妮在她的書中如此記錄道,"晚上,很少見到村落,我們不得不睡在用香蕉樹葉搭建的避難棚子裡"。
如今,豐沙灣日漸興起的旅遊業已經不至於讓我們這些遊人露宿香蕉葉下,年輕的導遊開著別克廂車,帶著我們八九個來自不同國家的驢友,參觀了最先開放的三個石缸群。上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這一帶曾遭到美軍地毯式轟炸,越南老撾的抗美軍隊也利用這裡的山林地形,與美軍展開了防空反擊。爆炸的彈片和橫飛的子彈損傷了一些石缸,大批沒有爆炸的炸彈至今仍散落在周圍的田間和路邊。這不僅使得更多的石缸群不能對遊人開放,也阻礙了老撾政府將石缸平原申請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進程。(《明鏡月刊》35期)
《明鏡月刊》長期訂閱
http://www.pubu.com.tw/magazine/166?apKey=fedd22f52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