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微調下精英化的極致

School

特區政府回歸之初,推出多項政策改革,而教育方面包括「三三四學制」、「母語教學」、「增加專上學額」、「中學banding五改三」及「一條龍辦學模式」(下稱「一條龍」)等,目的是與港英殖民政府的政策作區分,以求進行「去/解殖民」的功能及作用。與此同時,上述多項政策實有打破港英殖民政府在教育制上,建立多年的精英等級制度及資本主義競爭的意味,而「一條龍中小學」的「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及取消面對升中派位,便是同時包含打破精英等級制及資本主義競爭。

「一條龍」打破資本主義競爭及精英等級制的邏輯
「一條龍」政策的理念是希望「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免卻學生升中壓力及減低學生適應中學生活的困難。這些政策目標,一方面確能打破精英等級制及資本主義競爭。另一方面,有人擔心取消升中試後,學生會變得懶惰;亦有人擔心「一條龍」會把競爭提早,在小學階段已造成「標籤效應」。這兩種觀點,分別是資本主義競爭及精英等級制的邏輯。

「一條龍」政策本有可能打破這兩種邏輯,在學生方面,於學習時,不會以考試主導,不需自幼便走進競爭的比賽世界中;可以真真正正地,享受學習的樂趣,追求及培養個人喜愛的興趣。在學校、教師,甚至教育界方面,可重新思考及尋找,教育與學習除配合資本主義的巿場外,應有其他可能或功能。

可惜的是,從參與「一條龍」政策的學校數目,在2012/13學年全港只有21組學校(即21間中學及21間小學),數目確是少之又少,而過往亦曾出現過「切龍」(即學校取消「一條龍」,從新參與升中派位)的情況。這種實況確是與上述兩種擔心有關,背後是深種於港人內心的資本主義競爭及精英等級制的邏輯。

「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微調

近日教育局推出《微調「一條龍」辦學模式及直屬/聯繫學校制度》的諮詢文件(下稱微調諮詢文件),當中最具爭議性的部分,相信是有關教育局容許學校,要求成績欠佳的小六學生留級,若成績未有改善,連繫中學可不接納有關學生升讀中一。於二零零八年便發生,就讀港大同學會小學的一名學障學生,被「結龍」的直資中學港大同學會書院,以中、英、數未達標,作為拒絕收生的理由。教育局當時則以「直資及私立學校的「一條龍」辦學模式,不受當局規定所限,家長須向學校直接查詢。」作為回應。

早年發生於直資「一條龍」學校的情況,引起爭議的地方,便是與當初「一條龍」辦學中,「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免卻學生升中壓力及減低學生適應中學生活的困難等理念,出現相違背甚或衝突。然而,今天出現在教育局的諮詢文件中,確實令人遺憾。

這種做法最終使「一條龍」名存實亡,學校不再是「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而是考慮成績後,可以「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當然是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學生及家長方面,則要避免小六留級,及遭「結龍」中學拒絕升讀中一,必然要在考試上爭取「理想」分數,升中壓力重來。

總結
可見「一條龍」本身存在打破資本主義競爭及精英等級制的邏輯,可惜微調諮詢文件卻把精英等級制及資本主義競爭,降臨到「一條龍」學校身上。更甚者是,諮詢文件同時容許「一條龍」中學收取外校生,在上述兩個「微調」的政策下,「一條龍」學校可拒絕「非精英」學生升中;同時又可吸納外界的「精英」學生入讀。這種做法讓「一條龍」學校「通吃」校內及校外的精英,令學校的精英化推向極致,且程度上比現時升中派位的精英學校,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屆時便出現「一條龍」精英學校。

圖片為編輯所加,作者為 Krzysztof Pacholak。

阅读更多 » 信息来源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