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评:寻求改革顶层设计的共识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7日至11日在广东省考察调研,短短五天内,接连视察深圳、珠海、佛山、广州等改革前沿地区,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强调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如果说20年前,邓小平"南巡讲话"时的中国,正在思量如何终结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那么,20年后,习近平"新南巡"期的中国,则在探索怎样从陆路文明和农业文明、迈向海洋文明和海洋强国。还要不要改革、还如何去开放——这些顶层设计上的纠结,亟待在价值认知上寻求一种全民共识。

好在,这样的共识正在提炼: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则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 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这种共识也正在被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并多元解读: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中共新领导人在深圳对群众说,今后仍然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富国之路、富 民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开拓;英国广播公司(BBC)10日以《习近平南巡的象征意义》为题说,中共新领导人视察深圳时没有红地毯,饭菜也 简单,但此行的意义不能被低估。世界很少知道习近平的经济政策,而此次南巡有可能成为了解他经济政策距离最近的一次"意向声明";路透社则说,习近平呼吁 改革的报道出现在中国媒体上,和互联网放松限制的举动不谋而合……

"新南巡"的历史意义,可能尚待时间来言说。但中国对改革开放的思考与重读,必将从勇气和智慧意义上的阐释,走向实践与创新层面的"紧锣密鼓"。

改革不容停顿。"南粤春早"的历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史。"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国的经济政治体制等 层面的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诚如《人民日报》所言,"当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绝不能低估今后的风险和挑战。居民收入 差距日渐拉大,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这些'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断积累叠加,成为躲不开、绕不过的新课题。"只有改革, 能以破题;只能改革,逆境求进。也因此,十八大报告以三个"更加注重",来强调从制度性建设层面稳步推进改革的重要性,即"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 政方式","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 中的重要作用"。

开放没有终点。国际学者如此表述中国进入开放元年的历史意义,"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全球生态深度 融合,资源配置更趋国际化,当此背景下,聚合世界的正能量、在多赢中需求中国道路,闭门造车注定没有出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 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国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成为全球经济 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二大贸易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也是世界跨境直接投资的重要来源和主要目的地——今 日的中国、以创新为国家战略的中国,比任何时刻更需要海纳百川的智慧与气度,更需要吸纳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公众对"新改革开放"的预期,在于冀望制度设计能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 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在有序开放的格局中推进公平正义的实现,在包容多元的氛围中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阅读更多 » 信息来源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