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龍」與「切龍」之間

回歸初期,新政府雄心萬丈,推出眾多改革,當中又以教育改革引來最多的爭議。評論都說,董建華是一個非常關心教育的特首,而在當時教育統籌局局局長羅范椒芬、教育統籌委員會(教統會)主席梁錦松等人的領導下,一場浩瀚的教育改革瞬即上場。教統會於2000年發表《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報告,提出「一條龍」的辦學模式,一改過往中小學中有多重關卡、學生需要多次轉學的制度。政府認為「『一條龍』辦學模式的主要概念,是讓中、小學加強合作,為學生提供有連貫性的學習經歷,以及實踐「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原則。截至2012/13學年,全港共有21所政府津貼的「一條龍」學校(但當中有兩所已於2012/13「切龍」、同時有兩所將於2013/14學年「結龍」),另有17所「一條龍」學校屬私立或直資體系。

政府政策的原意,是透過「一條龍」辦學,為學生及家長提供更多元的教育選擇。「一條龍」的好處是讓學生由小一起一直在同一學校唸書至中學畢業,即在新學制下在同一校12年,由於學生不用在小六升中一時擔心升學問題,學校在設計課程時可以更有彈性,讓學生在壓力較少的情況下學習,學校亦有更多的時間去關顧學生的成長。「一條龍」的辦學模式亦受不少家長歡迎,尤其是部分傳統的「一條龍」名校。

但是,由於「一條龍」學校的中學部必須錄取由小學部升中的學生,收生的質素難在中學部的掌握當中,不少中學部的校長都會為其小學部的部分學生成績欠佳而感到煩惱,因而有部分「一條龍」學生產生「切龍」的想法。當中又以2006年聖馬可中、小學的「切龍」事件較為有代表性。 原名聖巴西流小學的聖馬可小學,在2005年更改校名,並宣佈與「英中」聖馬可中學結為「一條龍」學校。可是在兩校「結龍」未夠一年,聖馬可中學便宣佈兩校「切龍」,有說導致這次事件的原因之一,是教統會在2005年2月公佈《檢討中學教學語言及中一派位機制諮詢文件》所致。這份文件最重要的一項建議是「維持現時中中/英中的分流安排」,並且「設立檢視機制,就個別中學是否需要改變教學語言,每六年進行一之檢視」,即是當時坊間所謂「上落車機制」。當時的建議是以中學取錄的小六學生成績作為基準,如中學不能取錄在「中一入學前香港學科測驗」獲首40%的排名,學校有可能不獲准「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失去「英中」的「招牌」。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究竟在「結龍」與「切龍」之間,學校考慮了什麼?理論上,「一條龍」學校是「一間學校」,只是辦學的年期由一般中小學的各6年,變為12年,但事實上,很多的「一條龍」學校其實是「兩間學校」,各有編制及教師團隊,互不從屬。因此,「一條龍」的中學在收生上可說是頗為被動,在這種種因素之下,一些收生組別較高的中學,如果不能與成績較好的小學「結龍」,中學部有可能因為收生成績下跌,「名校不再」。

走筆至此,大家可能會問:那麼教育理念呢?「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呢?

「切龍」不就是意味把大部分的小學部學生放棄嗎?當說到教育理念,往往都不敵生態環境。不單如此,這個不懂教育為何物的教育局問責團隊,最近更公佈「微調」諮詢。慣於看政府諮詢文件的人都知道,所謂「諮詢」,是有前提的,也是幾乎必行的;所謂「微調」,在前任教育局局長孫明揚用來處理教學言問題後,已變成陳腔濫調。在剛公佈的「微調『一條龍』辦學模式及直屬/聯繫學校制度諮詢文件」(「文件」)當中,我們見到的是大變,甚至可以說「一條龍」的辦學模式,終有一天會變得有名無實。

在「微調」下,小六學生(尤其是成績較弱的)再不是必然可升上中學部,而且更有可能要離開學校,到其他學校升讀中學(「文件4.1(a)」)。更甚的,是「文件」竟然認為「由於這安排同時保證學生可直接升讀中學,部份學生因而失去學習動機,學校有困難提升這些學生的學習動力」(「文件4.3」)。不錯,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有很高的學習動機,但當中涉及複雜的原因,包括學生的社經背景、智能發展、情緒問題、朋輩相處等等,但「文件」卻以偏蓋全因為可「直升」中學,令學生失去學習動機,是不負責任的說法。

另外,「文件」提出,可增加「一條龍」中學收取外校生的自主權。不難想像,學校都希望收到更多成績優異的學生,結果很可能令小學部的學生更難「直升」中學部,有違「一條龍」的辦學理念。

如前所述,不少「一條龍」學校的運作,中、小學基本上沒有從屬關係,因此在實際上是「兩間學校」。是次「文件」提出的一些行政措施調整尚算撥亂反正,例如建議「應准許『一條龍』學校組別註冊為一間學校」、「准許『一條龍』學校組別委任其中一位校長(小學(部)或中學(部))為兩者之間的協調校長」等。但學校運作不單是行政,更重要的是辦學的目標及教與學的理念。既然「一條龍」辦學要實踐「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的理念,這樣的理念必須作為辦學的前提,「一條龍」的模式才有意義,否則,何須多此一舉?

圖為編輯所加,來源自

阅读更多 » 信息来源


评论

热门博文